学院新闻

穿越历史――外院工会组织参观活动

     2012年10月13日(星期六),金沙8888js官方工会组织本院离退休和在职教职员工及家属一行139人,分乘3辆大巴奔赴位于朝阳区大山子附近的观复博物馆和798艺术区参观游览。院党委书记宁琦老师和院工会主席李淑静老师亲自带队,参加了此次参观活动。
      我们首先抵达观复博物馆参观。它是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1996年10月成立,著名文物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先生为创办人和现任馆长。该馆设有: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门窗馆、油画馆和多功能馆。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先进入陶瓷馆参观。陶瓷馆展出的是唐、宋(辽、金)、元、明、清时期五大名窑(汝窑、钧窑、官窑、哥窑、定窑)最具代表性的瓷器,讲解员如数家珍、细致精彩的讲解,使我们对中国瓷器的发展和变革有了初步清晰的了解,从而得以欣赏和感受中国陶瓷的精美绝伦以及博大精深的瓷器文化。瓷器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一件独自婷婷玉立在玻璃展柜中的鎏金彩绘瓷瓶――霁蓝描金花卉大瓶,据说是流失海外的圆明园藏品,2007年观复博物馆用2400多万元高价从拍卖会上拍得,堪称观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
霁蓝描金花卉大瓶(由于观复博物馆禁止拍照,本图片来自互联网)
 

      在工艺馆,讲解员特意把大家带到“太上皇帝御赐养老银牌”展品前,说道:嘉庆元年(农历丙辰年),乾隆帝禅位做了太上皇,已逾八十五高龄,效法祖父康熙帝在紫禁城皇极殿再次举办千叟宴,款待满汉官员及退休老者,并向七十岁以上高龄者颁发养老银牌,正面铸“太上皇帝御赐养老”,背面刻“丙辰年皇极殿千叟宴重十两”,持此银牌,可在当地领取养老金。一位退休女老师情不自禁地说:“噢,原来这个银牌就相当于我们的老年证啊!”幽默诙谐的话语,引得大家笑声一片。
 

\

乾隆御赐的“老年证”(本图片来自互联网)

     
      然而最令大家感到震撼和印象深刻的是门窗馆。该馆收集展出了上百件来自江南的各式各样的门窗,上面雕刻的人物、花鸟精美异常、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有些人物头发或表情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足见当年独具匠心的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其中有一组门由18扇门组成,高3米,是门窗馆最为气派和壮观的一组门窗,被该馆封为镇馆之宝。在这18扇门的腰板和裙板上雕刻着大家十分熟悉的“三国演义”故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如鱼得水”等等,一个个形象逼真、妙趣横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通过三百年前工匠之手,立体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拍“门”叫绝、叹为观止。难怪讲解员自豪地说:中国古代门窗是我馆最具特色的展馆,我馆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集中展出古代门窗的博物馆。的确,门窗馆独特的中国古典建筑魅力给我们每位参观者带来了难以言表的视觉享受和心灵震撼。今年9月刚被评为北京市师德标兵的英语系韩加明老师感慨地说:“这些有百年历史的门窗隔扇在拆迁改造中成了废品,马未都先生收集起来在观复博物馆展览是做了一件保护传统文化的大好事。”

 

\

惟妙惟肖 呼之欲出(本图片来自互联网)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外院这个参观队伍中还有6名来美国和1名来自韩国的外教,此次参观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他们虽然无法听懂讲解员精彩的中文讲解,但观复博物馆内精美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展品也令他们赞叹不已。如一进门的匾额所书“宝善堂”,他们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中国古代一户珍藏宝物、追求至善的大户人家的厅堂。他们对家具器物上的图案都十分好奇,如天圆地方的床雕纹饰,龙纹蝙蝠纹的吉祥寓意等等,饱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古门的设计也使外教们大为惊叹,隐秘的锁眼、龙子的图腾象征以及铁与木的融合,无不包涵古人的智慧。当然,最使他们感到震撼的,同样是门窗馆18扇雕有“三国演义”故事的木雕艺术,他们虽然不知道故事的来历和寓意,但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英语系外教Jack Rose教授在谈到这18扇木雕门时,竖起大拇指,连声说了三个“Delicate!”(太精美了!)

\
 


      从观复博物馆出来,与以往参观博物馆不同的是,大家竟丝毫不觉疲劳,这和馆内温馨、典雅、舒适的观展环境有关,当然也要归功于讲解员引人入胜、锦上添花的讲解。同时,我们通过博物馆外墙上工整书写的黑体大字,知晓了馆名“观复”的由来,它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我们似乎也体会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那种回归根源与宁静的精神状态。

 

\

 

 

享受艺术的快乐(王伶摄)

 


      午饭后我们来到798艺术区参观。目前叫做798艺术区的这片区域,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是原电子工业部所属718、798等6个厂的区域范围,简称“718联合厂”,全称为“国营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聚集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这里汇集了画廊、设计室、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众多的文化艺术元素,使得今天的798成为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据说现在来北京要看三个地方:长城,故宫,798。长城、故宫是看传统,体现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而在“798”看的是当下的、正在发展的中国,展现的是当代中国文化。
 

\

 

这次798之行,于笔者来说,是一次故地重游。上个世纪70年代,笔者曾在与798毗邻的718厂当工人,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由于有发小分在798厂工作,所以经常在他上夜班时去798厂找他。记得当时发小就在那间大厂房里用机器磨制一种以白色陶瓷为原料的军工产品(笔者惊奇地发现有几台机器被作为时代标志保留在大厂房里),当时工人是三班倒,厂房里终日灯火通明,但到处粉尘飞扬,且机器的喧嚣声震耳欲聋,跟他说话得冲着他耳边大声喊才行。笔者和发小当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这样一个脏乱嘈杂的大车间今天会成为艺术家们展示艺术品的殿堂。望着大厂房内举行的798十年广告展以及墙上虽然退色但仍清晰可辨的红色标语,不禁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

昔日军工车间,今日艺术殿堂(王伶摄)
 

798之行虽然短暂,但外教们也都很开心。他们虽然无法理解那场给中国人带来了无数灾难和悲剧的文革,但通过艺术家的视角,他们重新理解了新一代中国人对于那个时代的重新认识。保存那个时代的标语,重新再现那个时代的人物特征,也许正是艺术家们为了让人们铭记和纪念那个狂热的非理性的时代,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刺激着并唤醒着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外教们十分感谢这次活动的主办方和各位组织者,也很开心和许多新老教师一起经历了一次中国的古今穿越。

 

\

外教在798前合影


 

\

六零后(王伶摄)


      一天的参观就这样结束了,这是一场穿越历史之旅。大家在感觉非常愉快和收获颇丰的同时,又似乎意犹未尽,因此都希望今后能再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参观活动,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不枉生活在祖国的文化中心――北京。 

                                                                                                                                                   
                                                                                                                                               (王伶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