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外教
我们共同的朋友:追忆斯通教授
2021-07-12
2021年7月4日上午,唐纳德•斯通教授追思会于民主楼208会议室召开。金沙8888js官方英语系高峰枫、刘意青、丁宏为、韩敏中、韩加明、刘建华 、Tom Rendall、苏薇星等多位老师及英语系各届同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建德,首都师范大学杜维平和王峥教授,金沙8888js官方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曹宏等在线下参会,另有一百余人通过腾讯会议线上参会,共寄哀思。本次追思会由英语系纳海老师主持,邀请斯通老师的亲人及中国朋友们依次发言,分享与斯通老师有关的回忆和故事。
纳海老师首先对斯通教授的生平做了简要介绍。斯通教授1942年生于美国加州,在哈佛大学英语系获博士学位,常年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以及研究生院。1982年,他应朱虹老师的邀请来到中国,任教于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从2006年到2019年,他每年秋季都来北大教课,同时向北大捐赠了逾600幅西方版画等艺术珍品,并连续举办展览。今年1月21日,斯通教授在纽约不幸逝世。
首先连线的是斯通教授的姐姐Nadine Millstine,她如今已88岁高龄,身在美国圣迭戈。Nadine和斯通老师自小关系亲密,一生互为知音,会相互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和电影,经常在电话上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她也曾造访中国——斯通老师称为家的地方,参观北大和赛克勒博物馆,这些都是Nadine非常珍视的回忆。
本次追思会的发起者和策划人、英语系高峰枫老师介绍了发起此次追思会的初衷:大家齐聚民主楼208,在这个斯通教授生前数次举办艺术展讲座的地方,分享跟他有关的故事。这不仅是为了纪念一位公众人物,更是朋友对朋友的回忆,是学生对自己尊敬和热爱的老师的追思。
随后,作为斯通教授的老朋友,金沙8888js官方英语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和赛克勒博物馆的老师们分享了和斯通教授的交往片段。
在给斯通教授的一封信中,刘意青老师曾写过一句话,“You are one of us”。斯通老师曾说,这句话让他在北大有了归属感。刘意青老师认为,真正让游荡于美、法、中三国之间的斯通老师有了归属感的,是北大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老师们的悉心照顾。老师们常常邀请斯通教授去家中做客、聚餐,还送给他毛衣、围脖等生活用品,让远在异乡的斯通教授感到家的温暖。
英语系丁宏为老师指出,斯通教授身上有一种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文人的精神,他像罗斯金(John Ruskin)、莫里斯(William Morris)、罗塞蒂(Dante Rossetti)、阿诺德(Matthew Arnold)等人一样,致力于用文学和艺术来修正当前社会机械化的倾向。他以一种近乎堂吉诃德式的执着和任性,年复一年来到北大开设艺术展,在我们硬性、客观、现实和机械的环境之中,增添了审美的层面。斯通老师是学人,也是博识家(polymath),他的艺术讲座介乎学术讲座和艺术启蒙之间,借艺术品和国际大都市来讲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或其文学与文化意涵,让大家心中少一些狭隘(parochialism),多一些世界公民(cosmopolitanism)的开阔心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陆建德老师也跟斯通教授有着多年的友谊。斯通教授的三种品质让陆老师印象深刻。第一,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着强烈、纯粹而非功利的兴趣,兴趣就是他做事的动力,赋予他巨大的能量。陆老师认为,如果一个文化中有很多人都像斯通教授一样怀有未受污染的纯粹兴趣,进而转化为巨大的热量,整个文化的面貌会很不一样。第二,斯通教授对学生和教学工作的奉献与尽责。每年圣诞节前后,斯通教授正忙着收拾行囊返回美国,但他总会抽出时间,非常认真地为学生撰写推荐信,而不是敷衍了事。第三就是斯通老师的世界公民精神,与欧洲文学艺术史上的许多巨子相似。他不会因为自己犹太人或美国公民的身份就一味袒护以色列或美国;对世界各国的艺术馆和艺术品也是如数家珍。
金沙8888js官方英语系的韩敏中老师分享了一篇有关斯通老师的英文文章,是社科院朱虹老师几年前应韩老师之邀所写,题目是“永远给人惊喜的唐纳德”(“Never be Surprised by Donald”)。文章生动而幽默,记录了斯通老师最早跟中国结缘及来到中国教书的故事。
首都师范大学的杜维平老师介绍了斯通教授1982年秋天在首师大外语学院的前身、北京师范学院英语系任教的故事。那时,国内还很难买到英文原版小说,斯通教授就用他的工资在美国买书来送给学生。他在中国的第一批学生后来进入各行各业,其中有进入北京奥组委的王伟老师,还有曾担任纽约艺术博物馆中国艺术主管的孙志新先生。斯通教授常说,1982年把他的人生分成两个阶段,BC和AC;BC是before China,AC是 after China。在首师大教书的经历,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也是他在中国教育和收藏事业的一个起点。最后,杜老师提到斯通教授生前希望去世后能安葬在北大校园。
首师大的王峥老师分享了斯通老师的一句话:“As teachers we should suffer fools gladly.”斯通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给了王峥老师终身难忘的启示。
金沙8888js官方赛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的副馆长曹宏老师为大家讲述了斯通教授在赛克勒博物馆筹备画展的故事。每年的9至12月是斯通教授的教学与展览季,他会全程参与策展,亲自撰写展览的大纲和说明文字,确定各项细节。1至8月是收藏季,他奔波于伦敦、巴黎、纽约,用自己微薄的薪水买画,再一路辗转带回北大。学校曾特批一笔版画捐赠基金,但是斯通教授只在花完自己钱后才动用基金,且只用了很少一部分。斯通教授捐赠给赛克勒博物馆近600幅版画,使赛克勒博物馆成为国内收藏西洋版画最多的公共博物馆之一。他还捐给赛克勒博物馆26件中国文物,以及近200部艺术类图书,现保存在考古文博学院分馆,可供大家开架室内阅览。
在北大英语系苏薇星老师的心目中,斯通教授是一位拥有傅雷所说的赤子之心的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在馈赠的慷慨之外,斯通教授接受帮助和信任他人的慷慨也曾让苏老师深受触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依赖他人的帮助,却从未遇到过谁以如此透明和谦卑的方式来坦言自己依赖他人。”最后,苏老师以Robert Harrison的话作结,说明逝者与生者的互助关系,“逝者赋予我们以往,我们帮助他们继续,由此他们帮助我们行进。”
在追思会的后半段,北大英语系几位已毕业的校友分享了自己和斯通教授相处的点滴。英语系01级硕士、04级博士、现任教于中山大学的朱玉回顾了斯通老师对自己的照顾和对身边人的奉献。对她来说,斯通教授毕生践行着华兹华斯“朴素生活,高尚思考”的箴言,并教会我们“理解即原谅,原谅即理解”。斯通老师的第一位正式助教、英语系04级本科、08级硕士、现任教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杨任任把学识广博的斯通教授比作“行走的Google”,同时也讲述了他接地气、生活化的一面。目前在纽约市立大学读博的武伟(英语系2005级本科、2009级硕士)讲到斯通老师令他赞叹和羡慕的几个特质:不焦虑,不纠结,不自负。不为存在的意义焦虑;敏锐坚持而不纠结他人的反应;而不自负,指的是率性自我而又没有ego:“他的内心好像不存在那些隐秘的角落或者是涌动的一些暗流;他的世界丰富复杂却又明亮澄澈,他的生活经历,美好的他就保存下来,糟糕的发泄一下也就释然了。我想可能正是因为他有如此的性格,他才可以活得如此纯粹,可以把他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倾注到文学和艺术当中去。”16级英语系硕士、目前在布朗大学读博士的涂辰宇讲到斯通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sympathy”一词曾带给同学们心灵的震动,以及自己在波士顿美术馆的画框前驻足时对斯通教授的追思。
目前在罗格斯大学读博的尚英南是斯通教授生病期间最后一位在美国见到他的中国学生。疫情初期,斯通老师无私地将自己的口罩分发给有需要的路人、邻居和医务人员,还非常关心北大英语系留美学生的心理健康,曾给她发来温馨的音乐视频,鼓励她要增强信心,渡过难关。斯通老师不幸摔伤后,辗转于各个医院,电话难以拨通,想跟他见面更是非常困难。2020年11月,尚英南幸而获得探视的机会,得以陪伴斯通教授度过一个下午,和他一起回忆北大的生活,还筹划一起庆祝他79岁的生日。但由于斯通教授很快转入封闭的疗养院,这竟成了她和斯通教授的最后一面。
此外,北大英语系Tom Rendall老师、韩加明老师,在云南大学的刘树森老师(线上),复旦大学的苏耕欣老师(线上)也分享了自己和斯通老师之间的交往点滴。
在自由发言环节,香港城市大学的张隆溪老师认为斯通教授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并追忆了自己在北京结识斯通教授、在美国一起走访名人故居的故事。曾在北大英语系就读的卢炜、黄重凤、杨玢等老师和毕业生也分享了自己对斯通老师的回忆,表达了对斯通老师的敬意与追思。
(撰稿:任孝严)